"妈,五千块钱的研学营就带我们吃了顿烧烤?"开学报到那天,王女士的儿子小杰撅着嘴把研学证书甩在茶几上,那张印着烫金字的纸怎么看都像个笑话。
这可不是个别现象。杭州的李先生给孩子报了号称"科技探索"的研学营,结果所谓的机器人课程就是拼装玩具车;郑州的张阿姨花大价钱送孙女去书法研学,发现所谓的"名师指导"就是发本字帖自己临摹。这些家长凑在一起吐槽时都说:"这不是骗钱吗?"
研学市场这几年是越烧越旺。去年全国市场规模冲到1469个亿,预计再过五年要突破3000亿大关。说起来这个产业兴起也是有道理的,现在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又担心暑假把孩子关在家里玩手机,研学项目打着"边玩边学"的旗号,自然让家长们掏钱掏得心甘情愿。
在绍兴鲁迅故里,每天早上乌泱泱的学生队伍能把景区挤得水泄不通。景区工作人员说,光是卖研学文创产品就占了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多。宁波的汽车工厂研学更火爆,孩子们戴着安全帽在流水线旁边参观,一个个眼睛瞪得像铜铃。
研学真能学到东西当然好。洛阳有个刘妈妈特别得意,闺女参加完开封的宋文化研学后,天天在家研究《清明上河图》,比上历史课还来劲。可问题是现在市面上浑水摸鱼的机构实在太多,家长们一不小心就会踩坑。
随便翻翻社交媒体,各种奇葩研学经历能让人笑掉大牙。有个家长晒出女儿参加的"非遗剪纸"课程照片,桌上就摆着把剪刀和几张红纸,配文说:"这手艺还不如我奶奶"。还有个野外探险研学更离谱,说好的森林露营变成了小区公园野餐,带队的老师全程都在刷短视频。
最夸张的是某陶艺研学班,宣传照上孩子们用的都是专业拉坯机,实际上发的是批发市场买来的劣质石膏模具。有个孩子手上的化学颜料三天都没洗干净,家长找机构理论,对方居然说:"是你家孩子皮肤太娇气。"
业内人士透露,现在很多研学机构就是租个仓库摆几张桌子,找几个兼职大学生来充门面,课程内容都是从网上东拼西凑来的。反正家长们又看不到实际教学过程,宣传册印得漂亮点就能收钱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,把整个行业的信誉都给败坏了。
也难怪家长们怨声载道。在北京工作的赵先生花了小一万给儿子报了个"国际夏令营",结果发现所谓的"外教"是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,英语还没自家的家教老师流利。他气得直跳脚:"这不是把人当傻子耍吗?"
不过好在这个行业开始有了转机。今年五月国家出台了《研学旅游服务要求》,明确规定师生比例不能低于一比三十,还要确保周边有医疗设施。广东、山东这些地方更给力,搞起了数字化监管系统,课程质量、师资水平统统上网公示,想糊弄都没门。
有专家说,研学旅行本质上应该是个好事。像敦煌的壁画临摹、大庆的石油科普这些真材实料的项目,确实能让孩子长见识。但要是只想着赚快钱,把研学搞成"景点打卡加盒饭"的套路,那还不如让孩子在家看书呢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学精了。报班前会仔细打听课程内容,看看师资力量,甚至还要实地考察场地。毕竟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,更不想让孩子宝贵的暑假时间白白浪费。
说到底,研学这个行业要健康发展,关键还得靠真本事。那些靠谱的好项目从来不怕没人报名,反倒是那些滥竽充数的,早晚会被市场淘汰。就像一位从事研学行业十几年的老教官说的:"你要真想让孩子们学到东西,首先得对得起家长们的信任。"
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,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天金策略-上海配资公司-个人场外配资-杭州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